华工杨晓川教授来我院开展“建筑与表现”讲座
中国当代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建筑设计的表现手法也愈发多样,可以说建筑的表现是建筑设计基础,也是对好建筑的憧憬。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建筑表现手法的了解,10月31日下午,建筑学院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杨晓川教授在A9-101为我校建筑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建筑与表现》的讲座。
杨教授讲座现场
杨教授以清华大学学生建筑设计作品作为本次讲座的切入点,指出“效果图是建筑设计表现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全部,更不是唯一”,“建筑的表现是建筑设计基础,也是对好建筑的憧憬,透过它我们发现建筑的美,这种对美的选择今后会贯穿在建筑设计师的整个生命”。随后,杨教授列举了我国宋代营造法式和欧洲米开朗琪罗等传统效果图,阐明了古代与现代建筑表现的差异,详细讲解了渲染、线描、绘画和复合技法运用等传统效果图的表现形式。
建筑设计图
杨教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筑表现经历了两次革命。一是马克笔和喷笔的运用使建筑设计与表现走向了两个方向。马克笔具有较强的快干性,以它作为工具的快速表现能使得建筑设计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将建筑设计的表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喷笔则将建筑设计表现引向了细致、真实的维度。第二次革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从auto cad解放了趴在画板上的描图一族开始,历经copy、mirror、cad、3ds等软件技术,sketchup成为目前最方便、最常用的建筑设计软件,而Alias maya玛雅、Rhino犀牛、DP等技术更能满足当今日益复杂的建筑设计的需要。杨教授结合自己求学、运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经历,让同学们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了解到建筑表现工具的创新对建筑设计的巨大影响。通过对其设计作品《李宁体育馆设计草图》的讲解,向学生展示“快速表现在快题中运用”,让学生领悟 “腾出时间来构思设计”、“为求表达不择手段”、“整体表现绝非只有透视”、“平面、总图、说明缺一不可”、“不是为表现而表现”等思想。他还特别提醒在座的建筑学院师生注重总图在设计中举足轻重的分量,鼓励同学要敢于用色,敢于用深色去表现体量关系,凸显材质。
李宁体育馆
最后,杨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在信息革命之下所催生的一系列的建筑表现形式。信息化的社会发展进程敦促当代的建筑设计师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必然趋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的确确简化了部分纯手工绘图的繁琐,但是,杨教授更加强调当下建筑初学者,甚至建筑设计师们的手上功夫。对于本次讲座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建筑设计专业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杨晓川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8年获中国青年建筑师最高荣誉奖――第三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图/建筑学院秘书部 讲座PPT 文/陈磊磊 叶芷玲 教工通讯员 孙忠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