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广城理建筑师生创作“百门百福”,以光影重构古城基因密码

来源: 陈磊 发布时间: 2025-07-02 访问统计: 10

本网讯(记者 刘佳琼 陈磊)6月26日至27日,建筑学院2022级建筑学专业师生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展开了一场颠覆传统的建筑教学实验。师生团队通过摄影快闪活动,创作“百门百福”摄影作品,用光影构建古城独特的基因密码。

摄影快闪活动的创意来自建筑学院《建筑摄影》课程负责人刘佳琼副教授。师生团队在平遥古城开展“建筑专题调研”期间,通过拍摄采集“一门一人一福”标准化影像,以“摄影快闪”作业形式,构建起建筑类型学与人文叙事的立体对话,组成了“百门百福”专题摄影作品集。这场以镜头为解剖刀的教学实验,不仅解码了晋商建筑的空间密码,更探索出建筑教育中技术理性与人文感知的融合新路径。

教师摄影作品组图(刘佳琼 摄)

“一门”:师生通过学习和借鉴杜塞尔多夫学派创始人、德国著名摄影家、摄影教育家贝歇夫妇的摄影手法,通过系统性地拍摄商铺或民居立面,呈现平遥传统建筑各式“开间与尺度”“台阶等级”“可拆卸门槛”“金丝楠木柱式”等“千门千面”的古城特色。这些以像素为单位的建筑切片,最终将古城传统建筑符号汇集成富有开拓精神且基于主观视角之美的平遥建筑数字基因库。

“一人”:通过抓拍门前门后空间里的人物,如柜台后打算盘的掌柜、门槛上嬉戏的孩童、影壁前歇脚的老人、驻足的游客等这些鲜活的“人体标尺”,不仅可以呈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使建筑摄影的画面有了温度和故事。

“一福”:师生团队在古城调研期间,发现令人惊叹的文化现象——在平遥古城的街巷里存在着上百种“福”字。从钱庄地砖的隐刻蝙蝠,到民居照壁上的朱砂倒福,到商铺对联/牌匾上的吉祥语等等,人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将“福”字广泛而巧妙地融入建筑的点滴之中,这些视觉符号构成一部立体的民间信仰词典。

学生摄影作品组图(刘佳琼 提供)

刘佳琼表示,“我们通过借鉴贝歇夫妇的摄影手法,采用建筑摄影类型学的调研形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研究能力,更在创新实践中提升了他们的艺术修养。同学们对此展现出浓厚兴趣,参与积极性极高。”

2022级建筑学专业学生彭裕为感慨道,“快闪摄影作业既有趣味性,又非常有实践意义,亲手用镜头捕捉的过程,让我第一次如此细致地注意到门楣雕花中的‘福’字纹样变化、民居的构造和装饰语言,原来藏着这么多刻在砖木里的奥秘!比书本上的理论生动太多了。”

据悉,摄影是建筑学子的必备技能,建筑学院设有《建筑摄影》专业选修课,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等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与艺术修养。近三年来,建筑学院师生摄影作品先后获得第九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一等奖、广东省校园摄影大赛教师组二等奖、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二等奖、2024“融·合”两岸大学生手机摄影大赛优秀奖等。